【按:旧文一篇,原载于《海峡都市报》2001年11月25日,责编:徐丽瑛。——安】
我们为什么存在?
——读《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
安琪
20世纪行将结束之时,《南方周末》曾以两大版的篇幅,摄影报道了人类在20世纪发生的重大灾难,这之中包含有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自然灾害,所用的总标题即为《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大大的黑体字触目惊心,令人沉思。在此之前,我就曾数次读过刘小枫博士主编的同名集著,它的副标题是“哲人、诗人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出版。
《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精选了42位世界著名哲学家、诗人的论美文章共45篇。他们站在人生、艺术、文学、哲学的基点上,对美学展开了各自不同的阐述,内容覆盖古典哲学、早期浪漫派哲学、唯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等各种哲学流派,以及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青年风格等诸多文学流派,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200年来哲学家、诗人对美的探索的基本状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向度。
作为一个资深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刘小枫在担任深圳大学教授期间即对中西方文化,主要是哲学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比较,写出了《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等引人注目的专著。其后更有《沉重的肉身》出手,引起了广泛的冲击波。刘小枫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表述方式的哲学家。《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虽是选本,但也体现了编选者卓尔不群的独到眼光。刘小枫认为,审美精神是一种生存论和世界观的主张,是对某种无条件的绝对感性的追寻。美具有现实性、创造性、悲剧性和冲突性、体验性等。弗洛伊德进一步提出了美的“非永恒性”,他亲眼看到“战争爆发后,世界上美的东西遭到了浩劫……战争使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文化成就的骄傲感,失去了对如此众多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崇敬。”(该书第239页)马尔库塞认为,美的“新感性”已成为政治因素了。他为自己的理论找到的依据如下:“新感性意味着生命力战胜侵略和罪责……生命力将在各生产部门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划中找到理性的表达……这样一来,技术就逐渐变为艺术了……新感性与降解了的科学理智将统一而为一种审美伦理。”(该书第620页)可以说,就审美这一范畴,每一个哲学家、诗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体系和理论态度。
《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的意义就在于,当我们汲汲于蝇头小利,为一些鼻子尖上的事儿心烦意乱,感到世界就只有这一个巴掌大的空间时,我们不应忘记,还是有那么一批人,他们明显地更多关注感性生存的可能性问题,换句话说,如何把巴掌大的空间无限地放大,因为,“美学”不只是一门学问,更是身临现代性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
美学确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重视思想斗争,对这门课程基本处于松弛状态。阅读《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有助于我们拓宽思路,从本体论角度询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存在?
2001年5月,漳州
评论